乾隆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84岁的乾隆帝“知老让位”,决定次年传位十五子顺琰(即后来的嘉庆)。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也!”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卒时享年88岁,如此高寿与嗜茶养性不无关系。 乾隆帝秉承乃祖康熙帝的爱好,经常巡游江南,既是为了威慑南方,加强统治,也是为了游山玩水。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这天,乾隆皇帝看见乡女正在十多棵绿阴阴的茶篷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不一会儿,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随手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一时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无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他随手一摸,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的。太后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旨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 乾隆南巡有四次到西湖茶区,并为龙井茶作了四首诗。 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作了《观采茶作歌》诗,诗中对炒茶的“火功”作了很详细的描述,其中“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地炉文火徐徐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几句,十分贴切准确。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乾隆第二次到杭州去了云栖,又作《观采茶作歌》诗一首,诗中吟道:“今日采茶我爱观,关民生计勤自然。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对茶农的艰辛有较多的关注。五年以后,乾隆第三次南巡,这次来到了龙井,品尝了龙泉水烹煎的龙井茶后,欣然成诗一首,名为《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中有句:“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时隔三年,他第四次南巡又来到龙井,再次品饮香茗,也再次留下了他的诗作《再游龙井》:“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斯真佳矣予无梦,天姥摄希李谪仙。对龙井的景色和龙井茶都有高度的评价。 乾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在湖南品尝到洞庭湖名茶“君山银针”后,即御封贡茶,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在福建崇安品尝乌龙茶“大红袍”,初嫌其名不雅,知其由来后欣然为之题匾。在福建安溪品尝乌龙茶后,又御题赐名为“铁观音”。这些名茶至今名声响亮,香播遐迩,而且今人还每每端出乾隆故事,以助畅销。 至今流传的一种茶礼,即主人敬茶或给茶杯中续水时,客人以中指和食指在桌上轻轻点几下,以示谢意,相传这也源于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乾隆帝在苏州时,某日与几位侍从微服私访,行至一茶馆时,他茶瘾大发,也不等茶博士照料,拿起茶壶为自己、也为侍从斟起茶来。侍从见状不知所措,下跪接茶怕暴露了皇上身份,不跪又违反了宫中礼节。这时,一位侍从灵机一动,伸出手来弯曲中指和食指,朝皇上轻叩几下,形似双膝下跪,叩谢圣恩。乾隆一见龙颜大悦,轻轻嘉许。这一茶礼从此便逐渐流传起来,至今不废。 乾隆帝在许多茶事中,以帝王之尊,至高无上的权力,穷奢极欲,倍求精工,甚至奢靡铺张。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乾隆六十年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 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乾隆嗜茶如命,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他在世88年,如此长寿,喝茶是他很重要的养生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