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古六大茶山之外,云南历史上的其他主要的普洱茶产区还有"银生城界诸山”。唐人樊绰在其所著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按今地理行政区划,“银生城界诸山”包括景东、镇沅、景谷、普洱、凤庆、双江、澜沧、勐海、墨江、沧源、勐腊、景洪等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可见,这些地区也为普洱茶的古老产区。现分述如下: 思茅市景东县栽培型的地方茶叶品种有:大叶绿叶茶、小叶绿叶茶、绿叶茶、长叶绿叶茶、桔叶茶、花山大茶树等,野生型的茶叶品种主要为无量山野茶。 镇沅县马邓村的种茶历史也有两百多年了。这里出产有云南八大名茶之一的“马邓茶”,其特点是:茶水翠绿,色美味香.耐冲泡回甘爽口,茶碱不腻茶杯。 景谷县的大叶种普洱茶主要的名茶品种为“秧塔大白茶”,该品种于清道光二十年前后从江迤(今澜沧县一带)茶山引种于该县的民乐乡。“秧塔大白茶”的特点为:茶叶满披茸毛,外形条索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浩白如银肉质清香鲜爽,香气清雅,茶汤清悠透彻、茶味醇和回甘,久泡而色香不减远在清道光年间“秧塔大白茶”就被特制为“白龙须茶”用红线扎成谷穗型,进京贡奉给皇帝。景谷县其他的名茶品种还有产于碧安乡的“勐主大山茶”产于正兴乡通达村东北的“回萨柏木香茶”,产于钟山乡的“联合酸枣树茶”,产于民乐乡的“隔界茶”。 从野生大茶树的居群来看.普洱县处于茶植物资源起源的中心范围,是古普洱茶的原产地。普洱县黎明乡茶源山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均分布在海拔1800米~2040米处1号野生大茶树的植株为乔木型,是山茶种的大理茶。茶源山2号、3号、4号野生茶树.都属大理茶。普洱县凤阳乡古茶园的茶树植株为小乔木型,在茶树分类学上属普洱茶种,习称为大叶种茶。到目前为止,该地的茶叶品种已达五类十二种之多。 凤庆、双江一带亦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临沧市的凤庆历来就有“茶乡”之称明万历五年普洱茶籽传人凤庆等地,普洱茶在当地迅速发展。崇祯十二年八月,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到凤庆考察了九天,八月十四日,夜宿高枧槽,梅姓店主煎“太华春蕊”茶敬之(见徐霞客《滇游日记》),徐霞客当即就认为其是云南茶中之精品。 雍正六年王昶在《滇行日录》中称凤庆(古时称“顺宁”)茶为:“……甘香溢齿,云南出茶以此为最。普洱茶味沉刻,土人蒸以为团,可疗疾,非清供所宜。”;乾隆二十年,张泓在《滇南新语》中云:“顺宁府玉皇庙内产茶,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嘉庆二十六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顺宁有太平茶味淡而微香,色亦清”;至光绪三十四年,顺宁知府太守琦鳞,在凤庆大力倡导种植茶树,凤庆茶叶迅猛发展,云南传统普洱茶乃至云南茶叶的生产中心由此逐渐转移至凤庆一带。 澜沧县的惠民乡也有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古茶园。据芒景缅寺塔石碑碑文记载.其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96年。澜沧江大叶茶以景迈古茶树为主.树高三米左右,树龄数百年。 布朗族是茶叶王国的王子,茶已深深渗入布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在芒景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被茶园围绕着。人、茶、家、森林构成了一幅别具风格的人间茶山图。布朗茶山是云南境内布朗族最集中的民族乡,现今布朗茶园面积达万亩有余,每年到采茶之时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以求茶叶来年再获丰收。 勐海县东北的南糯茶山被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尊奉为“孔明山”。 傣语中“南糯”是“笋酱”的意思。生活在南糯山的哈尼族人在口传的历史中说他们在此山定居至今已有57代也就是说早在唐朝时期,他们就已经落脚于此了。 1951年,茶叶科研组织在南糯山建成茶叶试验站。科研人员在景洪与勐海县之间向南约4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株基部直径达138米的古茶树。1957年,中外专家学者经过多学科考察论证,认为它有800多年的树龄,是一株人工栽培型的“古茶王”。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这棵八百多年的“古茶王”在1994年末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 南糯茶山所产的“南糯白毫”乃是茶中之极品,畅销海内外。普洱“女儿茶”也是勐海特产,因是姑娘采摘春茶变卖作为私房钱以备嫁妆之用的,故名“女儿茶”,此茶也为茶中上品。还有易武“紧团茶”,又称“元宝茶”,过去主销港澳及南洋一带,也堪称茶中上品。 离勐海城区约60公里的巴达乡也是古老的茶山之一,位于大黑山海拔2000米左右的原始森林中,有一棵举世瞩目的千年野生型茶树王,《中国茶经》对此写道:“巴达茶树王,生长于勐海巴达乡贺松寨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树龄1700余年。植株乔木型,树高14.7米(原高3212米,1967年上部被风吹断)主干直径0.9米,树幅88米。”勐海县作为普洱茶的著名产地,也是诸多茶人向往之处。 在历史上,墨江县新抚的“米地茶”、碧溪的“须立茶”也比较有名,经开水冲泡三至五泡后,其色味仍佳。清朝年间,须立茶”曾被列为贡茶。墨江县的玉露茶(今称“云针茶”),亦是云南绿茶中别具特色的佳品之一。 茶人无数次栽植茶树,无数次祷盼春天的到来,于是种的茶树成为了茶林,茶林历经岁月.染绿了大山,大山成了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