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茶学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茶树器官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茶树生物学年龄变化,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相关性、适生条件,茶树的光合、呼吸、营养、水分和抗性生理机制,茶树生态生理、激素生理,茶园土壤管理等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茶园土壤研究主要围绕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酸化及土壤质量评价等方面。近几年,国内研究明确了茶园土壤有机质组成特性及其主控因子,解析了茶园土壤微生物种群特征与养分转化的相关酶活性,分析了土壤致酸原因及围绕致酸原因而开展的茶园土壤酸化改良技术研究,建立了土壤质量、生态、风险评价模式。 全国各地通过大力推广和运用茶树良种、深耕肥土、合理密植、修剪培育、灌溉施肥、耕作除草、防治病虫和合理采摘等科学种茶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地抓好茶园的园地开垦、种苗应用、种植技术和种后管理,为茶园的高产优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省舒城县茶叶生产时,指示“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20世纪80年代初,“茶树矮化密植”研究取得了“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的显著成果;80年代中期,“茶胶间作”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广西南部一带大面积栽培实践成功;80年代以后,重点放在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优质栽培和增进效益上,注重选用早生种,加大秋冬基肥及早春追肥中的氮肥用量,推行秋茶后或春茶后轻修剪,采用覆盖栽培和前期手采名优茶、中后期机采大宗茶等技术。 闽东、闽南沿海平地、低丘地带和闽北的低山丘陵区域,茶园管理上推行施用有机肥,茶园套种爬地兰、满园花、金光菊和猪屎豆等绿肥;养成培土习惯,每隔1~3年培土1次;每年施肥2~3次。采用茶树沟栽、深穴种植、条栽密植等有效措施,提高茶苗种植质量,加快成园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