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书地域性的如《北苑茶录》和《东溪试茶录》;一类是专题性的,或专述烹试之艺、或专访化采制弊病、或专介烹试器具、或专记税赋茶法等;另一类是综合性的,如《大观茶论》、《补茶经》等。 宋徽宗是北宋的第八任皇帝,他虽然治国无方,却多才多艺,于琴、棋、书、画颇有造诣。同时,他精于茶艺,亲自编著了《大观茶论》一书。《大观茶论》对茶的产制、烹试品鉴方面叙述甚详。主要内容分为天时、地产、采择、蒸压、制造、鉴辩、白茶、罗、碾、筅、杓、盏、瓶、水、味、点、香色、品名、藏焙、外焙等20目。对点茶及罗、碾、盏、筅的选择与应用都十分讲究入理,认为“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对茶的制造要“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对茶的品尝要“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一)宋代地域类茶书 宋代贡茶产地从浙江湖州的顾渚移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由此记述北苑贡茶的著作颇多,而这些茶书的作者大多数是参与制造贡茶的官员。 《北苑茶录》:作者丁谓,字谓之,苏州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福建路转运使,主持北苑官焙贡茶。《北苑茶录》已佚,如今只能从《事物纪源》、《东溪试茶录》和《宣和北苑贡茶录》中看到辑存的数条佚文。 《北苑别录》:作者赵汝励,是一位福建路转运司的主管账司,同时也是北苑贡茶的亲历者。该书是为补充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而作,他认为“是书(指《宣和北苑贡茶录》)纪贡事之原委,与制作之更沿,固要且备矣。惟水数有赢缩,火候有淹亟、纲次有先后、品色有多寡,亦不可以或阙”。 《东溪试茶录》:作者宋子安。该书称是“集拾丁蔡之遗”,即补丁谓《北苑茶录》和蔡襄《茶录》所没有的。该书的主要内容分为总叙焙名、北苑、佛岭、沙溪、壑源、茶名、采茶、茶病等八目。“茶名”篇指出白叶茶、柑叶茶、细味茶、稽茶、早茶、晚茶、丛茶等七种茶的区别;“采茶”篇叙述采叶的时间和方法;“茶病”篇记述采制方法和采制不得法会怎样损害茶的品质。 《宣和北苑贡茶录》:作者熊蕃,字叔茂,建阳(今属福建)人。他在书中详细叙述了北苑茶的沿革和贡茶的种类。其子熊克,在他书中绘上38幅图附人,又将其父的《御苑采茶歌》十首也附在篇末。此书录下的北苑贡茶茶模图案,还有大小尺寸,是目前可以考证当时贡茶形制的唯一书籍。 (二)宋代专题类茶书 《茶录》:作者蔡襄,福建仙游人,字君漠,在19岁时考中进士,是仁宗、英宗朝代的第一流政治家。因为“陆羽的《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的《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用”,遂著《茶录》大都是论述烹试方法和所用器具。该书不足800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点茶等十目;下简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十目。在《茶录》一书里,除强调茶的色、香、味,还弥补了陆羽《茶经》许多不足的地方。同时,到宋朝时,伙茶不仅普及化,甚至开始追求品茗的艺术境界了。 《品茶要录》:作者黄儒,字道辅,北宋建安人。他所著《品茶要录》约1900字,前有总论、后有后论各一篇,中间主要叙述茶叶在采制过程中的弊病,分为采造过时、白合盗叶、蒸不熟、过熟、人杂、压黄、焦釜、渍膏、伤焙、辨壑源沙溪等十目。书后有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一篇,并评黄儒“作《品茶要录》十篇,委曲微妙,皆陆鸿渐以来论茶者所未及……今道辅无所发其辩而寓之于茶,为世外淡泊之好,以此高韵辅精理者”。 《茶具图赞》:作者审安老人,其姓名和生平事迹不详。该书记录了宋代12种茶具的形制,并各为图赞,借以职官名代称,对于考证古代茶具的形制演变有很高的价值。 《本朝茶法》:作者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学识广博,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其中《本朝茶法》属于《梦溪笔谈》卷一二中的第八、第九两条,记述了宋代茶税和榷茶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