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在这个寒冷的11月末的早晨,昆明下着小雨,在没有暖气的南方,取暖只能靠热茶。我左手端着一杯6年陈的景谷文山顶熟茶,茶还冒着热气;右手僵硬地打开朋友圈,突然看到一则消息:茶叶充氮气保鲜跟尸体浸泡福尔马林同理!
这句话,吓得我茶杯都差点掉了。
这错的也太可爱了,必须得说说。
首先,你可以打开百度百科,输入福尔马林和氮气,你会看到:
福尔马林(formalin;福美林)是"甲醛″(HCHO))的水溶液,外观无色透明,具有腐蚀性,且因内含的甲醛挥发性很强,开瓶后就会散发出强烈的刺鼻味道。
氮气,化学式为N2,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08%(体积分数),是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被用来制作防腐剂。
茶叶充氮气保鲜,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1989年的时候,就有关于红茶包装里面充氮保鲜相关研究。更早的,在这里就不追溯了,1989年,我们的很多读者还没出生呢。
2009年,浙江大学茶学系的吴春燕等人也做过《充氮小包装茶货架保鲜期研究》。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论文来看,找不到论文的,可添加微信yangjingxi923索要。
在水果、蔬菜等领域,并不鲜见充氮气保鲜的做法。在当今的世界食品包装领域,有一门保鲜技术叫做气调包装(Modified Atmosphere Packing)。还有专门的文章,教你“如何选购复合气调保鲜包装机”。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它采用CO2、N2、O2等保护性混合气体置换包装内的空气,利用各种气体所起的不同作用,抑制引起食品变质的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使新鲜果品蔬菜等植物性食品呼吸速度降低,从而使食品保鲜并延长保鲜期。(via 百度百科)
浙江大学朱作春的硕士论文《龙井茶保鲜技术优化及相关机理研究》中提出:
抽气充氮技术系将包装袋内的空气置换出来,充入惰性气体氮气,达到使茶叶隔氧的效果;此方法要求充入氮气纯度高,尽量不含水分,否则会制约保鲜效果。
我很赞同朱作春提出的:随着着人们饮茶观念的逐步改变,即对绿茶更多的是注重喝,而不是注重看。在未来,“常温保鲜将成为绿茶保鲜的主攻方向,如何更充分的保香、保味而不是偏重于保色,有可能成为今后新型保鲜技术研发重点。”
新味和陈味
简单来说,茶叶陈化的实质是在加工完成后发生的氧化、聚合、降解等复杂的生化反应。温度、湿度、光照、包装材质等都会影响茶叶的保鲜。
我们对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普洱茶有着不同的加工要求、储存要求以及品饮期待。绿茶对“鲜”的要求是最高的,喝普洱茶,我们反而要追求越陈越香。
古人为了茶叶保鲜简直就是操碎了心,采用石灰藏、木炭密封等等。到了今天,我们比较常见的有低温冷藏、除湿包装、脱氧藏等保鲜技术。
在传统的保质之路上,技术发挥的作用是不断提高发酵度,使酚类钝化而得以长存,因此发酵度的提高是保质期长短的根本。而保存之法,也有其它路径可走,除了自我钝化,也可以改变环境,如果减少了环境中的氧气,茶叶就缺乏变质的条件了。充氮技术保存就是这个层面的意义,如果人类首先发展这个方面的研究,那么通行世界的饮料,或许就会变成绿茶了。
保鲜技术与茶叶的结合,也决定了茶叶的存在度。最不能保鲜的是鲜叶,因此只能存在是原产地。茶叶的初加工提升了茶叶的存在度,于是绿茶方式为代表的技术元素,使得茶叶通行中国,甚至一度发展到北非。
紧压使得茶叶在各种逆境中保存能力变强,而传播到了漠北、康藏和南洋。而发酵技术代表的红茶,使得茶叶保存问题得到大幅解决,而茶叶终成世界第一饮品。
技术元素在配合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保鲜技术是人类创造的一大核心技术,它延长了食物的存在时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存在度。
技术一旦涌现,便不会消失,与人类呈现共生关系。技术元素在时空中漂移,在茶业中凝聚成色声香味。
|